2018年8月6日 星期一

黃信堯:「生活有困境的時候,其實夢想不會那麼大」


第五十屆金馬獎,黃信堯做了紀錄片類的初選評審。頒獎典禮當天,他坐在台下,第一次意識到,作為一個電影人,要走上那個台,距離有多遠。

沒幾年,他就帶著《大佛普拉斯》走了上去。他在44歲這年獲得了第五十四屆金馬獎最佳新導演。他在得獎感言裡自嘲是年紀最大的新導演,亦有人寫評為他抱不平,畢竟,在《大佛普拉斯》之前,他已拍了將近20年的紀錄片。


黃信堯是台南人,家住七股。大學念文化大傳夜間部,白日工作賺錢,參加社會運動。他喜歡寫字、喜歡拍照,曾一度希望成為攝影記者,但總覺得自己寫不好也不會拍。大學畢業後,他感覺什麼都沒學到,應該再讀點書。他曾在社會運動的現場感受到一些震撼的力量,模模糊糊地覺得紀錄片似乎可以留下什麼,便去報考台南藝術大學音像紀錄研究所。「南藝那時候的主張就是拿攝影機講自己的故事,這樣的精神跟我是契合的,我想要講故事。」

然而,問題是,他連紀錄片是什麼都不知道。

2018年2月12日 星期一

少年來了

《少年來了》以光州事件為本,七位敘事者逐一出場,拉出時間與空間的軸線,透過事件中各種身分位置的人物心聲,揭露事件當時及事件之後存留的傷痕,殘酷而驚怖。

一般意義下的光州事件僅指稱1980518日至27日,在那十天內國家所犯下的暴行。然而,韓江的書寫卻像是一篇又一篇證詞,指出傷害是永恆的現在進行式,如核災後存於體內的放射性物質,「就算死掉或者火化後只剩下白骨,那些殘留物也不會消失」。作為一種見證的形式,文學的能力便在於創造出歷歷如繪的情境,使得無法言喻的情感與思想得以重現。韓江以其鋒利的筆刀,切剖歷史,彷彿,事件有多巨大,小說家便要探鑽至相對深邃細緻之處。

2018年1月10日 星期三

《強尼.凱克》的都會感性: 專訪導演黃熙

在《強尼.凱克》於台北電影節的首映會上,侯孝賢說出了他對於這部片的感覺:「通常你越熟悉的地方越難拍,從《青梅竹馬》到現在,這是我第一次看到把台北市拍出來的。」黃熙首度出手便與新電影連結並非意外,《強尼.凱克》有種近年台片少見的沉靜與悠哉,幾乎重現了新電影的語感節奏,也敏銳捕捉了這個世代的風景心境。

如果,楊德昌的《青梅竹馬》是短篇小說,黃熙的《強尼.凱克》大概就是詩,思緒跳躍,浮光掠影。本片以三個年輕人的生活片段拼湊出21世紀的台北故事,更精確地說,並非故事,而是相遇。工頭張以風(柯宇綸飾)、瑜珈老師徐子淇(瑞瑪席丹飾)、 亞斯男孩李立(黃遠飾),這三人因為一隻離家的鸚鵡,意外在巷弄間相遇。不過,故事並未就此展開,三人沒有擦出火花,亦無製造懸念,這部電影留給觀眾的意外或許是:原來台灣導演還能拍出比新電影更淡味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