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4日 星期三

婦運先鋒李元貞:我做過了婦運,現在感覺很幸福


我們來到花蓮,像拜訪久違的長者,約定的時間到了,瘦削而素樸的李元貞,笑臉盈盈地走來,一上車就向我們解釋這付難纏的身體如何讓她難以出戶。李元貞已經很久不接受採訪了。每天白日,她得花上大把時間調養病體,她其實喜歡和年輕人說話,但久違的激動總會擾亂她寧靜的心靈。

三個小時的採訪,的確讓她激動了,她一邊回顧25年來的婦運人生,不時穿插時政評論,如今檯面上的政治人物都是後生晚輩了。對她而言,畢生投入的婦女運動與民主化運動永遠有未竟之處,她擔心著明年的選舉,皺著眉,要我們得努力拉票,否則這得來不易的自由生活,或許就要煙消雲散……

關於這得來不易的自由,得從70年代開始說起。

2019年4月7日 星期日

歷史敘述的新模式:「標誌不義—不義遺址視覺標誌與紀念物示範設計展」


我們就在一座偌大的不義遺址內進行訪問。

這裡是白色恐怖景美紀念園區,其名稱屢次更換,曲折斑駁的歷史也具現了台灣社會如何面對與重建威權統治的記憶工程。196792年,這裡曾是警備總司令部軍法處和國防部軍法局所在地,簡言之,便是威權統治時期的軍法營區。威權統治時期,白色恐怖的運作是高度體制化的,政治犯從被逮捕、偵訊、審訊、到服刑或槍決,都在一套體制底下運作。而景美營區就是這套體制裡的重要中繼站,政治犯在此受審、等待判決,其中,著名的美麗島大審便是在此的第一法庭舉行。

2000年後,陳水扁政府成立景美與綠島人權文化園區,進行保存工作,2011年底文化部成立「國家人權博物館籌備處」,接掌這兩座園區。其後針對如景美營區這樣的地點定義為「不義遺址」,展開研究,如今已調查出45處地點。

2019年3月1日 星期五

泥地漬虹


二十一世紀的第二個十年,以女同志為題的書寫,在內容上莫不持續推陳出新。小說方面,張亦絢的《永別書》回頭質問認同政治,攤開少女成長中的每一筆爛帳,犀利尖刻。散文方面,陳雪的短文集《人妻日記》則暫別酷兒姿態,寫出了中年拉子的日常生活,溫柔恆常。邁入第三個十年之前,陳怡如甫出版的散文《泥地漬虹》若置入此書寫系譜,顯然又拉出新頁。
在台灣,女同志們可能因出生年代(以五年為跨度)、生長環境(台北與否)、求學經歷(女校與否),因而擁有天差地別的認同生成模式。這本《泥地漬虹》寫出了某一類的女同志成長歷程,從懵懂戀愛至堅定認同,從投身運動至卸甲歸鄉(通常,不是家鄉)。陳怡如的文字雖淡味醇厚,其所投放的力道卻能令讀者時而疼痛時而舒放。